f13

海东乐都瞿昙寺

2019-03-26

     

海东乐都瞿昙寺简介

 

门票·开放时间
  门票40元。
  开放时间:8:00-17:00。
交通概况
  瞿昙寺位于乐都县境内距县城25公里的瞿昙乡,可到西宁新宁汽车站乘到乐都的长途班车,全程80公里左右,每20分钟就有一班,票价10元左右。乐都到瞿昙寺有班车,车程30分钟,单程5元。

 

瞿昙寺简介:      

该寺为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乐都县境内距县城25公里的瞿昙乡。   这座“南山积雪”映照的古刹,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特赐寺额为“瞿昙”。瞿昙即“乔达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氏和尊称,从此该寺就称为瞿昙寺。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是汉式宫廷建筑风格的建筑群,依山傍水,总体布局为一长方形,占地1.4公顷。线墙青瓦,庭院楼阁,参差错落,旃檀松柏,掩映期间,是由殿堂、碑亭、厢廊、钟楼、鼓楼等组成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寺内的隆国殿、宝光殿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两面厢廊九曲回肠,各种壁画细腻优美。   

虽历经600余年,该寺古风犹在,被誉为“乐都小故宫”。

 

建设沿革

img1

 

 

瞿昙寺(12张)

瞿昙寺始建于明洪二十五年(1392年),三罗喇嘛三丹罗追在其驻地官隆洞兴建了一座小佛堂,佛堂内供奉持金刚,并派人赴南京请求明朝朝廷护持。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瞿昙,并任命三丹罗追为西宁僧纲司都纲。明朝初年的四位皇帝(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先后下7道敕谕,派太监率工匠历36年修建完成瞿昙寺。其中,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下令扩建瞿昙寺,并且用行政命令扩大了该寺上层僧人的宗教首领地位及经济特权。明仁宗明宣宗进一步扩大了该寺的政治经济特权。

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仿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瞿昙寺隆国殿完工,瞿昙寺的规制更加宏伟。明朝初年,朝廷封瞿昙寺创寺僧人三罗喇嘛(即三丹罗追)为大国师,授西宁卫僧纲司都纲,并封土地、划林地,派兵保护寺院,连年布施及赏赐宝物,使瞿昙寺成为安多政教合一的大寺,是明朝同青海藏区进行联系,推”政策的枢纽。

瞿昙寺的僧众到明朝末年达到500多人,清朝末年300多人1949年前夕60多人1958年前夕,该寺仅1834人(其中活2人(智合仓活佛仓成善、卓仓居巴仓活佛梅居巴),完12人)。瞿昙寺内设有时轮学院

1958年后,瞿昙寺成为青海省获得保留11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4] 

文化大革命期间,瞿昙寺被关闭,直1980年重新开放。 [5] 

19822月,瞿昙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建筑布局

瞿昙寺是乐都南山地区最大的寺院。位于乐瞿昙寺都县境内距县25公里的瞿昙乡,寺院选建在雄浑而清幽的风水形胜之地,沿着南向偏东的轴线布局,背倚罗汉山,前临瞿昙河,面朝凤凰山,远可望雪山,同自然环境有机和谐地融成一体。寺院原围有土城,形势险固,可惜目前仅存残垣断壁。 [4] 

寺院建筑基本采用汉式庙宇形制,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全寺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并在一条中轴线上。从山门起的的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宫殿式建筑,两侧则对称地建有御碑亭、小钟鼓楼、回廊、宝塔、配殿、经堂、大钟鼓楼等。其中,前区基本呈汉地佛伽蓝七堂格局。后区巍峨壮丽,冠于全寺的隆国殿,两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势连缀抄手斜廊,还有造型端庄的大钟楼和大鼓楼对峙左右,则明显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奉天殿(太和殿)和两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楼(体仁阁)、武楼(弘义阁)的布局意象。金刚殿是前中后殿的分界和过道,面积110平方米,采用梁柱结构,不施斗栱。瞿昙殿居中院前部,面积170平方米,平面布局。前设有比较深的半敞式抱厦三间,而其他三面则为封闭式回廊,是比较典型的喇嘛寺院的格局。[6] 

主要建筑

瞿昙寺位于略呈正方形的城堡内,该城堡为土城,名。寺院占新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寺院坐西北朝东南,中轴线上主要建筑依次为:

山门:面阔三间,面积150平方米。

 

金刚殿:前院西侧有金刚殿,为前院、中院的分界及过道。

 

御碑亭:藏语四门碑,两座,分别位于前院左右两侧。 [7] 

 

瞿昙寺殿:位于中院前部,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并改建。

 

三世佛殿:位于瞿昙寺殿前东北侧。

 

护法殿:位于瞿昙寺殿前西南侧。

 

小钟楼、小鼓楼:小鼓楼位于瞿昙寺殿和三世佛殿之间。小钟楼位于瞿昙寺殿和护法殿之间。

 

镇煞佛塔(看趣塔):四座,白色,分别位于瞿昙寺殿外四角。四座塔中,以度母”最为古老。

 

宝光殿:位于中院后部,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完工。

 

小经堂:两座,分别位于宝光殿左右。

 

隆国殿:俗称大殿,和瞿昙寺殿、宝光殿位于同一中轴线上。建于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隆国殿为瞿昙寺最高大的建筑,面积大900平方米,重檐庑殿顶,四面设有明廊,立于须弥座台基上,前有月台,月台左右各设九级踏垛,四面围以红砂石栏杆。 [7] 

 

 

大钟楼、大鼓楼:位于隆国殿前左右两侧,上设有隔扇槛窗,平台外加护栏。

 

壁画廊(七十二间走水厅):内有巨幅彩色壁画,面积大约400平方米,绘有佛教传说,如《叨利天众迎佛升天宫图》、《善明菩萨在无忧树下降生》、《净饭王新城七宝衣履太子体》、《龙王迎佛入龙宫图》、《六宫娱女雾太子归宫图》等。壁画形象生动,色彩鲜艳。

 

囊谦院落(活佛宅院):位于寺院主体建筑外的东北侧。 [8] 

文物遗存

瞿昙寺现存明朝汉藏文对照御制碑以及明清匾额十块,明朝宣德二年所铸青铜大钟一口,香炉三鼎,明钹、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米拉日巴石雕像,明清皇帝所赐的金印、景泰蓝花瓶、象牙塔等许多珍贵文物。该寺左右迥廊的壁画大约四百平方米,主要为佛本生故事。寺内还珍藏着《甘珠尔》、《丹珠尔》、《宗喀巴大师文集》等佛经及著作三百多部,并有迎请自印度舍利近百颗,供奉在佛塔内。瞿昙寺现存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象背云"。那是一只石雕卧像,背上托起木雕的叠云,叠云架起一面真鼓。石象高1米,5.3米。石象回首顾盼,鼻卷莲花。 [9] 

文化传说

寺名由来

据寺碑记:明代以前,在乐都县南山坳里背山面水的地方就建有庙宇。公1392年(明洪二十五年),朱元璋派兵到青海北部一带追剿元兵残部,当地藏族人不明情况也跟着乱跑,形成混乱局面,三罗喇嘛凭借声望写信招抚,是藏族部众归顺了明王朝,这件事不仅使得青海地区结束了改朝换代造成的混乱局面,也使得朱元璋认识到了以三罗喇嘛为代表的宗教势力和在青海地区的作用和地位。公1393年,三罗喇嘛去南京进贡并请求对他的寺院给予护持和赐名,其实在当时来说就是一座小小的佛堂而已,因寺院主三罗藏拥护明朝,朱元璋皇帝御赐题""的金匾。,并且下令拨款建寺,这就是瞿昙寺得名的由来。从此,这座庙宇便定"" 十五世纪初的明永乐年间,朱棣皇帝又赐三罗藏之侄班丹藏"顶净觉宏济大"头衔,令其主持寺院,提高了寺院地位。经明朝洪熙、宣德两代的扩建,使瞿昙寺有了较大的规模。

寺院派别

瞿昙寺原来属于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寺院。明朝末年,格鲁派兴起后,瞿昙寺改宗格鲁派,出现智合仓、卓仓曼巴仓、卓仓居巴仓三个活佛转世系统。其中,智合仓活佛系统将瞿昙寺的创建者三丹罗追追认为第一世,历世智合仓活佛为该寺寺主。实际上,智合仓活佛的转世系统开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获封灌顶净觉弘济大国的班觉丹增。二世智合仓活佛罗桑丹贝尼玛、三世智合仓活佛噶桑丹增嘉措、四世智合仓活佛罗桑噶桑嘉措曾先后出任塔尔寺第三十六任、第五十六任、第七十六任法台。卓仓曼巴仓活佛系统的罗桑贡却尼玛曾任塔尔寺曼巴扎仓第十五任堪布。卓仓居巴仓活佛系统的噶桑扎西嘉措曾任塔尔寺居巴扎仓第三十九任堪布及塔尔寺第五十任法台。1949年前夕,瞿昙寺的三个活佛系统仅余智合仓、卓仓居巴仓两个活佛系统,而卓仓曼巴仓活佛系统已经消亡。 [4] 

价值意义

是流传于我国西北部民间的一种山歌,亦,主要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与新疆等省区,在回、汉、东乡、保安、藏、裕固等民族中广泛流传,被誉大西北之活着的《诗经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瞿昙花儿演唱曲令有《碾伯令》、《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三闪令》等。它的最大特点是两个阵营的对歌。瞿昙花儿是研究大型民俗活动与地方文化发展关系最好的典型个案。

历任高僧

桑杰扎西:瞿昙寺创始人,宗教高僧。 [10] 

班觉丹增:第一世(不计追认)智合仓活佛,清朝康熙年间获清朝封灌顶净觉弘济大国”。

阿旺宗哲(班觉丹增其侄):被封为灌顶净觉弘济大国雍正元年,罗卜藏丹津反清,瞿昙寺受牵连,寺主阿旺宗哲被清朝囚禁于兰州七年,清朝所赐的印诰也被收回。此后,瞿昙寺逐渐衰落。

海喇嘛:瞿昙寺开创者第一世智合仓,并成为该寺寺主。

智合仓活佛(仓成山):现任寺主,青海省平安县1984年出家,师从却藏活佛、却西活佛,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曾任平安县政协秘书长,现任青海省佛教协会理事。 [5] 

旅游贴士

交通

西宁汽车站(火车站对面)乘到乐都的长途客车,路80公里左右,票10元左右,20分钟左右一班;乐都到瞿昙寺有班车,车30分钟,单5元。 [3]